主页>>在线阅读 |
《风雨大宋》 | TXT下载 |
上一页 | 下一页 |
十三郎一拍手,笑道:“好,这个名字好。以后我不只是十三郎,还是武松了。”
杜中宵一起笑。他只是一时兴致起来,因为十三郎姓武,便就给他起了这么个名字。希望他能跟水浒中的那位好汉一样,恩怨分明,行侠仗义,不要辜负了这个名字。
第94章 针锋相对
亳州后衙,夏竦把手里的书信放下,低声道:“这个常威如此不靠谱,到下面做点小事,惹出许多麻烦。我最近诸事不顺,就连下人也不知体谅。”
旁边一个老仆小声道:“恩相,我听人说,常威在永城县吃知县打了?”
夏竦叹了口气:“他一个奴仆,绑了衙门人吏,被知县抓个正着,可不就要吃打。若不是那知县看我的脸面,早就一顿乱棒把常威打死了。”
老者听了急道:“恩相,常威可是我们自家的人!民间有言,宰相门前七品官,那个知县怎么就敢随便抓人,还敢用刑!这要传出去,岂不让人小瞧了恩相!”
夏竦叹了口气:“此一时彼一时,现在朝里多少官员与我作对,还谈什么宰相。朝廷自有法度,常威不过一个奴仆,怎么就敢置朝廷律法于不顾,在下面作威作福——”
“恩相,此事若就这么算了,以后我们还有哪个敢替恩相做事!打狗尤看主人面,那个知县明知道是恩相家里的人,还敢用刑,还敢把人丢到牢里,这还了得!”
看着老仆义愤填膺的样子,夏竦道:“此事也怪我,忘了给常威一副字纸。单凭他说,哪个知道他真是我家里的人,是我派出去做事?那个知县做事谨慎,抓了常威,这便就来信询问。”
见老奴还是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,夏竦摆手道:“此事就这么算了,我给永城去一封信,让他们把常威放出来,好好做事。知院,你也管一管手下的人,不要处处给我生事。”
见夏竦如此说,老仆纵然心中不愿,也只好叉手唱诺。
让人取了笔墨,夏竦写一封书信,说清常威是自己派去的人,到营田务是察看今年秋粮收成。若是营田务搞得好,要在其他几个荒地多的县里,再立几处营田务起来。县中嘱咐杜中宵,要配合常威,搞清营田务如何运作。透露出的意思,夏竦想抬举常威,去主持一县的营田事务。
写好信,夏竦交给老仆,吩咐他派人送到永城县去。
拿信在手,老仆还是心有不甘:“恩相,此事若不追究,常威还怎么做事?那个知县听说是个少年进士,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,不敲打一番,只怕要坏恩相的事!”
听了这话,夏竦不由笑道:“一个知县,怎么敢坏我的事!因为没给常威凭证,他在永城县里惹了祸端,知县不惩处,朝中难免就有闲言碎语。那知县把常威下狱并无不妥,立即送信给我,也知道事情轻重。把我的信送去,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做事。”
老仆道:“少年人总是年轻气盛,若是那知县见恩相好说话,从此不把常威放在眼又该如何?”
夏竦冷笑一声:“如此行事,此人只怕前途可虑!不知有多少进士,一生也不做不到知州!”
老仆这才露出笑容,叉手唱诺,拿着夏竦的信出去了。离了夏竦住处,老仆找了纸笔,自己写了一封信,安慰常威,并把夏竦最后一句话附上。他们这些人跟着夏竦时间长了,同气连枝,兔死狐悲,生怕常威被杜中宵打得没了士气,以后大家被地方官府欺压。
营田务衙门,杜中宵接了夏竦的信看了,嘴角露出一丝笑意。自己猜得果然没错,这三个人就是夏竦派来的家奴,只是跋扈惯了,被自己抓住了把柄。夏竦在信里写明,常威此次以察看秋粮为名,其实是来学习营田务运作的。到了冬闲,夏竦要依着营田务的运作模式,在其他几县再建几处营田务起来。而常威等人,就是夏竦中意的新建营田务的管理人员。
这位夏相公与众不同,使用家奴做公事是在西北就有的作风,特别是广泛参与各种商业活动。夏竦说不上贪财,但利用职权敛财的事情却没少做,他这种家大业大的人钱财总是不够用的。广泛使用家奴也不是为了培养党羽,就是因为家奴比朝廷官吏好用听话而已。家奴做事有功,夏竦也不吝于使用自己的恩荫名额,让家奴为官。这些人做的都是小官,政治上没有影响,纯粹是夏涑酬功而已。
前些年夏竦有个姓鹿的家奴,因为做事有功,被夏竦举荐恩荫为三班奉职,一个最下层的武官。此人没有什么特别处,只是贪财。儿媳妇分娩三日,他因为怕上任失期被罚俸禄,逼着上路,结果儿媳妇病死路途。这个儿媳妇临亡前题诗于壁,述说自己的遭遇,数年间和者过百,竟有人结集出版,集子就起名为《鹿奴诗》。这样一个人,在民间和朝堂的风评都不太好,他自己好像也不太在乎。所谓聪明天生,天资冠绝一时,目中无余子,根本就瞧不上别人,夏竦自然也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。
把手中的信放下,一边的乔保平道:“这里还有一封信,是给常威的。官人,要不要看一看——”
杜中宵摇头:“别人的信,岂可偷看。君子不欺暗室,做人还是要正大光明些。”
说完,吩咐人把常威三人带来。
看着堂下的常威,被打了二十杖,关了一天,神色萎靡,再不是昨天气焰万丈的样子。
杜中宵道:“今日知州相公有书来,言派你等来察看秋粮。你三人仗相公权势,殴打百姓,捆绑人吏,法当严惩。看相公脸面,此事就此算了。一会我替你们安排住处,洗漱一番,好好歇息,明日随在我的身边,察看秋粮。一应事情,相公都已交待过你们,不可怠慢了。”
听说夏竦的书信到了,常威心中出了一口气。冷哼一声,扭过脸去,不理杜中宵。
杜中宵也不与他计较,取出夏竦知院老仆写的那一封信来,交予乔保平,让他交给常威。
常威接信在手,却听杜中宵道:“这是予你的书信,你收好了。”
见封印完好,常威又冷哼一声,才拆信观看。看罢了信,心中的底气又足了起来。原来相公并没有责备自己几人,此次就是一场误会。老知院让常威放心,夏竦并没有责备三人,以后面对杜中宵,不必畏首畏尾,最关键的是把夏竦交待的事情办好了,其他一切都有夏竦做主。
把信交给仇士隆两人传阅,常威挺起胸膛,拱手高声道:“此次是我们三人未带相公凭信来,吃了些苦头。知县遵律法而行,便就这么算了。以后,愿知县不要再如此鲁莽得好!”
杜中宵淡淡地道:“不带知州相公凭信又如何?若你们遵纪守法,我也不会把你们下牢。此番是你们鱼肉百姓,作奸犯科在先,我行公事而已。以后,你们在我这里,当谨言慎行,不要再做违犯朝廷律法的事了。不然,纵然你们是知州相公派来,朝廷律法却不可轻辱!”
第95章 秋收
码头附近的一家客栈,桌子上放了一只鸡,一盘羊肉,一条鱼,两瓶酒,常威和仇士隆三人围在一起喝酒。被杜中宵放出来,三人在借口养伤在,客栈里窝了三天。今天杜中宵来催,附近村里的谷子即将收割,如果常威再不去,就不等他们了。见拖不下去,三人聚在一起商量。
喝了一大口酒,常威道:“可恨这位杜知县,全不顾相公脸面,从牢里出来,一次都不来看我们一面。他一个知县,芝麻一样的小官,就敢如此蔑视相公,真是闻所未闻!此次让我们去看收谷,如果我们就此去了,以后在他面前再也抬不起头来。纵然把相公交待的事情做好,也会被家里人耻笑。”
仇士隆道:“主管,我看此事就此算了。本来就是我们打人在先,得罪了乡民,才会被知县抓起来打了板子。你看相公回信对此事只字不提,可见着实是我们错了。”
听了这话,常威看着仇士隆,语带不满地道:“你与那个十三郎争斗,被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如此说,是吓破了胆么!现在有相公亲笔书信,这县里有哪个敢得罪我们!恶了我们,哪怕是知县,相公面前几句话,便就断了他的前程!那个汉子如此长大,你败给他也没有什么。”
仇士隆道:“我自幼从军,是个直来直去的汉子。此次着实是我们有错在先,怎好一错在错。”
常威冷笑道:“你既如此说,以后不必出手,只管跟在我们身边,听候吩咐便了!”
听了这话,仇士隆低头饮酒,再不说话。他是正规军人出身,因为犯了死罪,被夏竦保了下来,从此跟在夏竦身边,跟常威这些人不是一路。
见仇士隆与自己不一条心,常威心中悦,也闷头喝酒。至于另一人,只是个小跟班,一切唯常威马首是瞻。此次来永城,本就是以常威为主的。
喝了一气酒,店小二闲到房里来,叉手道:“几位客官,柴节级等在门外,让小的来催一催,要与几位客官一起前去割谷。”
常威一拍桌子:“杜知县身边的这个鸟人着实可恶,喝两碗酒,他一催再催!”
仇士隆道:“不如把酒肉收了,我们带着路上吃。杜知县催了几次,若是不去,他再写一封书给相公,我们回去就无法交待了。”
常威站起身来,恨恨地道:“且如此。小二,把酒肉给我们包起来!”
三人提了包起来的酒肉,出了客栈,只见柴信带了一个排军,正站在屋檐下。
见三人出来,柴信叉手道:“知县命我前来,与三位一起前去收谷。这几日天气晴好,田里的谷子已经完熟,若不及时收割,只怕落雨。”
常威道:“就是全都烂在地里,干我等何事!我是来看营田务如何做事的,哪个要看一群贱民在地里做活!这个知县也是进士出身,如此不晓事!”
柴信一听常威的话,脸色立刻阴沉下来,闭上嘴,再不说一句话。翻身上马,当先走了。
常威招呼三人,上马跟在柴信的后面。
大柳树村北,近百人聚在地头,看着码头的方向翘首以盼。今天是村里定下开镰的日子,知县杜中宵早早就到地头,要亲自下田收获营田务的第一把秋粮。可知州夏竦派来察看秋粮的人却迟迟不到,所有人等在这里,不由心焦。
谷子要适时收割,早了不饱满影响产量和储存,且伤镰,晚了则落粒多。这个季节,对于农民来说时间分外宝贵,一刻都耽误不得。常威等人迟迟不来,让村民愤怒异常。
杜中宵站在地头,看着面前金黄色的波浪,心神激荡。去年这里还是白花花的芦苇荡,只用了一年的时间,便就变成了粮田,成就感油然而生。
谷子是此时北方最重要的粮食,适应性广,易收获耐储存,可以代替钱作为硬通货。麦子此时并不是北方的主粮,原因有很多,跟种植习惯有关,跟生长季节有关,还跟加工手段有关。谷脱粒为粟,可以直接煮食,麦子则要磨面,不然口味远不如粟。这个年代,把麦子磨成面粉并不容易,一般的乡村地区是没有这种加工能力的。面食在城镇里才多,农村地区反而是以粟为主食。
对此杜中宵并不意外,他前世,大规模地以白面为主食,其实没有多少年。这是工业基础不足造成的缺陷,不是短时间可以解决的。
直到日上三竿,常威三人才跟在柴信后面,晃晃悠悠地到了地头。
柴信下马,对杜中宵叉手唱诺,道:“小的请三位官人来此看割谷,来得迟了,恕罪!”
杜中宵摆了摆手,看着走过来的常威三人,沉声道:“农民秋收,便如行军打仗一般,一刻都耽误不得。有知州钧旨,今日必须等你们三人来,误了时辰。以后切记,不可再延误!”
说完,不再理会常威,把官袍下摆撩起来,塞进腰带,提起了准备好的镰刀。
站在一边的保正关朝印吓了一跳,急忙上前拦住杜中宵:“官人,开镰割谷只是做个样子,如何要真地下地?只要去地里掐几枝谷穗来,这边搓成米,中午煮了祭神便可。”
杜中宵笑道:“神明有灵,知道我如此敷衍,又岂会保这里风调雨顺?保正安心,我耕读之家,自小做惯了农活,割几亩谷子算什么。”
说着,手提镰刀下了地。
谷子有两种收法,一是只收穗,地里的禾秆另外收割,一般地较少时可以如此做。再一个是整棵割了运回村里,再剪下谷穗,大田如此做。杜中宵心里有数,弯下腰,举起镰刀,片刻间便就割了一片。
地头的常威看见,不屑地道:“这知县不是痴么!他一个官,管好政事就好,却真地下去割谷。不管朝廷还是州县亲耕籍田,还没听说如此做的。”
柴信跟在杜中宵的后面,把割了的谷子捆成捆。连捆了三捆,杜中宵才停了下来,提着镰刀回到地头,对保正道:“我割的这些谷子,一会便由属下搓出粟米来,今日中午煮了,不只是祭神,也让诸位尝一尝新米。辛劳一年,终有今日收获之时,可喜可贺。”
话音一落,柴信指挥随从,挑起一挂鞭炮放了下来。噼噼啪啪声中,营田务今年秋收正式开始了。
第96章 新米
杜中宵回到地头,割好的谷子让随从抱了,保正才指挥村里的众人,拿着镰刀进了地里。
保正点燃了一盘香,上来对杜中宵拱手:“谢官人亲临割谷,必有个好收成。收谷便如打仗,官人号令已下,还请回到村子里。到了夜里,再酒肉与官人庆贺。”
杜中宵回礼,让柴信和随从抱了自己割的三捆新谷,先回村里。
保正点的那盘香用来计时,从开始动镰,过多少时辰休息,再开始动工,丝毫错不得。下地割谷的人,有保正记录,每人割了多少行,要记数的。等到新米出来,交过赋税,营田务留下储存数目,剩下的便由参加劳动的人分掉,分多分少的依据便是各人出工的数目。村民分掉的,大约占总产量的四成。
说营田务有井田古意,便是这个意思。现在大家收割的是村里公田,属于集体资产,使用集体所有的牛和农具种出来的。除了公田外,每家还有自己的私田,各依自己意愿种植作物,包括菜地。现在营田务一般按每户公田五十亩,私田五亩的比例分配土地,超出此数的为荒地,不得私自开垦。这就是井田制下公田九私田一的变种,这个年代的读书人常说的平土均田的井田制的模本。只不过营田务里,把井田制下的公田和私田的比例反了过来,公田计工给以报酬,而不再是无偿劳动。
宋朝不立田制,不抑兼并,从建国起土地兼并便就厉害,所谓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。农村的大量矛盾都因土地兼并而起,害处不只是后人知道,古人一样知道。呼吁平均土地者,几十年来不乏其人。李觏等人提议的方法,便是学习先秦的井田制。
杜中宵前世,历史课本上是把井田制与奴隶制绑定的,提倡井田制复古的人,都被视为开历史的倒车,要批判的。其实这个年代提井田制,与奴隶制无关,宋朝的普遍趋势是废除奴隶制度,经济关系全部由雇佣制代替。这个年代提的井田制,其实就是杜中宵在营田务推行的制度,有公田,有私田,立村社进行管理。这个制度与杜中宵前世的农村制度很像,这本就是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制度。宋朝比较特殊,是结成村社的关系,由唐朝均田制下土地国有,向着以宗族方向转化。
此时考进士,《春秋》是五经之一,属于文化核心的内容。《春秋》不是简单的史书,因为是由孔子笔削而成,更重要的作用是显示价值观。杜中宵最初对这一现象很不理解,慢慢融进这个社会,与前世的教育对比来看,才明白其中的含义。前世的历史课,包括大量的历史著作,其实也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。即对中国的历史,依据从西方传来的理论,参照西方的社会发展,进行大规模的笔削。前世所说的新文化运动,其实就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,及其历史,用西方人的观点开始笔削的运动。其所遵循的两条基本原则,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切的制度和文化,都是造成后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,如果在当时的历史时期,中国远远领先于全世界,那么这种领先会造成对变革的阻碍;二是历史必须是单线前进的,后一个朝代必须比前一个朝代先进,最后一个朝代必须是古代史的巅峰。并由此,把中国历史,连成一条套进原始社会、奴隶社会、封建社会的直线,并在这条直线上加一个箭头。
认识到了这一点,杜中宵便就明白,不能用前世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。因为这个世界并不存一个暂时领先中国的西方,真实的历史没有被笔削,按照课本做只会死路一条。
不管是均田制下的农村国有和集体经济形式的瓦解,还是宗族公社制度的长期存在,都不能因为原始社会也有公社制度,而把这种存在认为是造成中国后来落后西方的万恶之源。什么时候落后的,就要从那个时候找原因,不能把什么都推给祖宗。
土地制度,终究是要适应经济的发展,而不是反过来。即使在杜中宵前世,分田的土改,很快就过渡到了公社,又很快变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,又很快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单干。几十年间,土地制度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。就连一家一户的单干,也很快就坚持不下去,重新寻找土地集中的制度。
这个年代想着依靠一种土地制度,就能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,不过是一种妄想。杜中宵真正要带给这个时代的,是发展工商业,让农民不断向工业转移,提高农业生产率,使农民越过越好。同时发展工商业可以使农业的积累有投资的方向,不至于炒高土地价值,和高利贷横行。
什么样的土地制度不重要,只要不阻碍工商业的发展,就足够了。至于参照欧洲历史,机械的搞圈地运动,制造大农场主,人为加重底层人民的苦难,并称之为不得不为之恶,是不可取的。有后世的科学知识,知道社会前进的大方向,还要祸害这个时代的人民,这种事情杜中宵干不出来。
接受了《春秋》史观的是儒生,接受前世笔削过的某一种中国历史史观的自然也代表政治立场。杜中宵到了这个世界,没必要去接受前世的西方人的政治立场。正史为什么是纪传体?因为要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。纪传体的史书不必要多详细,了解一个朝代的社会和生活,自然有其他史料做补充。
回到营田务衙门,柴信带人把带回的谷子,一穗一穗地搓出米来。这是新谷,而且是知县亲自割回来的,首先要祭神。一切皆有程仪,倒也不用杜中宵操心。
一边的常威几人冷眼看着,完全是局外人。他们根本就不清楚杜中宵为什么要亲自割谷,一个堂堂知县,怎么去做那些下等人做的事情。
搓出米来,让人煮得熟了,杜中宵让柴信把保正喊了回来。
几样新鲜蔬菜,伴着煮熟的新米,便是今天的午饭。收拾停当,杜中宵对常威道:“主管,这是今年的新米,过来一起尝一尝。”
常威撇嘴:“无酒无肉,如何吃得下?我们都是俗人,不吃斋的!”
杜中宵的面色沉了下来,道:“今夜还要祀神,一两日不用酒肉又有何妨?”
常威一声冷笑:“那就不劳知县费心了,我们带得有酒肉,自己吃便了!”
说完,与仇士隆三人据了另外一张桌子,取了带过来的酒肉,开怀吃喝。
杜中宵面色非常难看,想了又想,终究还是忍耐下来,没有对常威如何。夏竦专门写了信来,不管怎样要给他这个面子,只要常威等人没有更离谱的举动,杜中宵也只好当作没有看见。
人要有敬畏之心,杜中宵为一县之长,必须遵从这个时代的风俗,收新米要祭谷神,不管他的心里怎么想,最少要把程序走完,以安众人之心。